刚刚过去的6月,陶瓷市场并不景气,由盛转衰的速度,超出许多人的预期。 风起于青萍之末。不知不觉间,店面的客流少了,仓库的存货多了,客户的订单减了。增长的势头在放缓,运营的成本在上升,产能过剩、材料涨价、市场冷清……无论陶瓷企业还是经销商,自进入6月以来,经营压力都陡然增加。 过去的一年多,包括今年五一前,陶瓷市场都异常火爆,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。 2020春节过后,受疫情影响,许多产区延迟复工。率先开工的高安陶企赚得盆满钵满,不少企业的产销率达到了100%。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,市场快速反弹,需求爆增,各大产区相继投产,可以说是货如轮转,窑红火旺,许多企业的订单排到了两三个月之后,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了一砖难求的局面。 经销商纷纷抢订单、抢排产,抢到就是赚到。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,陶瓷企业鲜有生产线闲置,即便依托自身品牌、渠道难以消化,也会有贴牌方找上门来,实现企业的产销平衡。 这样的势头,一直持续到了去年年底。虽然一季度因春节、疫情,市场几乎停摆,各大产区开工较晚,但全年陶瓷砖产量仍然达到了84.74亿平方米,同比增长3.03%,尤其是广西、江西两大产区,同比增长均超过40%。 进入2021年,这样的势头仍然在继续。除了春节之外,1月、3月,传统上也是瓷砖市场的销售旺季,今年春节过后,大部分陶瓷企业的开工都比较早,生产线点火率维持在较高水准。更为火爆的是,行业大上岩板生产线的热潮从未停歇,从去年到今年,不时就会传来某某企业新建岩板生产线点火的消息。 可以说,今年一季度,甚至五一之前,大部分企业都是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,更有企业卖断货,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。因产能不足,导致部分企业、经销商错失许多订单。 3月份,佛山一家岩板生产企业,单月销售突破1个亿,创下岩板销售的新记录。许多产品刚从窑里出来,就被装上车送往工地。陶瓷行业无论是生产企业、经销商还是炒货佬,日子都过得相当滋润。 正所谓盛极而衰,盈虚有数。进入5月份之后,市场日渐由暖变冷,部分企业开始出现了产能过剩。 进入6月份以后,这样的势头仍然在继续。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了市场的变化,那就是需求在萎缩、订单在减少。业绩增长乏力,利润持续走低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?归根到底,一方面是受房地产市场调控,需求增速显著放缓。另一方面是行业产能激增,竞争加剧。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0年,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,比上年增长2.6%,商品房销售面积创历史新高。 今年1-5月,商品房销售面积66383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36.3%;比2019年1-5月增长19.6%。这样的增长幅度,必然提供庞大的市场需求,使陶瓷行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高潮。这也是2020年后三季度包括2021年前5个月行业持续高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,2020年,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5536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1.1%。今年前5个月新开工累计同比增速仅7%,为五年内同期最低,5月同比降6%,已至负增长。此外,融资严管与土拍双集中叠加,前5个月土地购置面积同比跌7.5%,拍卖规模为历年最低。 房地产增速的急速放缓,甚至土拍创历史新低,这才是最令陶瓷行业担忧的关键所在。没有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增长,就不会有庞大的市场需求,陶瓷行业必然出现产能过剩,继而引发价格战,恶化行业的生态环境。 当然,行业无序扩张,也为企业自身经营带来了许多风险。近年来,虽然不少产区严格限制陶瓷产能扩张,但行业仍旧掀起了新一轮大干快上的热潮,一年多来,多个产区新建、扩建了不少新的生产线,几大龙头企业纷纷大手笔圈地建厂,进一步挤压二三线品牌的生存空间。 陶瓷行业的景气指数从来都与房地产市场紧密关联。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行业的持续调控,其增长幅度将会进一步放缓,陶瓷行业也将同步迈入下行通道。好在陶瓷行业近年来通过岩板这一新物种开辟了家居市场新蓝海,将会让陶瓷企业在另一个市场获得新的增长。 无论怎样,行业的盛衰、市场的冷暖、企业的命运,都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。可以预言,下半年,陶瓷市场将会进一步趋冷。2022年的市场也不会有多大的起色。 凛冬将至。行业真正的低谷还远未来临。 —— 作者|王力 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 原标题:《市场由热变冷,陶企压力陡增》 (本文转自陶信信息) |